名校长到民办学校实现教育理想,说明啥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7-10-10

近日,“成都市青羊区草堂小学校长蓝继红辞职”的消息刷爆了朋友圈。蓝继红是一位名校长,头上的光环很多:四川省特级教师,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成都市十大教坛明星,成都市十大杰出青年……辞职后,她将到四川万汇教育集团工作,准备筹建小学。蓝继红校长表示,她选择加入民办学校,并不是因为高薪待遇,而是觉得那是一个可以实现自己教育理想的地方。(7月7日 华西都市报)
相对于不少名师离职下海,奔着更优渥待遇而去的现实考量,选择辞去公职,跳槽到私立学校的名校长,大多如草堂小学校长蓝继红一样,有着更为高远的人生追求——实现自己教育理想。
问题在于,这些或成名,甚或成“家”的校长,难道还没有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吗?难道在公立学校就无法真正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吗?这是看起来关联不大,其实密切相关的两个问题。对这两个问题的深入探究,既可以让我们明晰这些名校长实现人生转变的心路历程,从而对他们的选择抱持宽容与理解,也可以从中窥见公立学校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改善公立学校管理提供有价值的视角。
虽然一些校长头戴数顶耀眼“桂冠”,如特级教师,有突出贡献专家,教坛明星,杰出青年,优秀教育管理者,五一劳动模范等,这些名头最低也是地市级别的,应该说,戴在头上光彩无限。这既是对他们长期以来取得的优秀办学成就的肯定,又是对他们长期以来不懈追求自身职业发展的鼓励,在一般教育人眼里,这样的名校长应该是功成名就,满足感会时刻挂在脸上。
但是,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名校长头衔的得来,不光意味着自己多年的独立奋斗,还有着更多的,不可或缺的“培养”与“帮扶”,某种意义上说,公立学校的管理者如果没有上级组织的“培养”,没有同事教师的“帮扶”,是很难成“名”的。名校长的桂冠其实是大家共同成就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少名校长其实是主要是组织精心培养的结果,外力打磨的痕迹明显,长期的“人身依附”已经让他们失却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成为教育行政化中的一刻耀眼明星。
然而,他们中的一些人毕竟是足够优秀到不至于迷失理想的思想者,自由、独立、有价值的教育的理想国始终在他们的头脑中闪现,却身处公立学校,有着太多的利益纠葛和人事羁绊,始终迟迟无法动身。所以,在他们内心,自己虽功成名就,却还游离于教育理想国周围,始终未入实现教育真谛的环境。
现行的行政主导的办学体制下,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一观点是要打上问号的。大至校园文化建设、教育教学质量评估,小至教学常规细则的制定,学生大课间活动的安排,自上而下都有详尽安排,并且是以文件的形式下发,没有不执行或者改革的余地,校长的职责就是按照上级的要求去做,落实好上级领导的各种指示,即便政出多门,经常互相“打架”,甚至朝令夕改,让基层无所适从,校长也得见风使舵,遵照执行,因为各个上级部门手里都握着评价考核校长的“尚方宝剑”。
偶有思想深刻一点儿,个性强一点儿的校长,想按照自己的教育思想来改变一下学校,,使其更富有教育内涵,那是要有十足勇气,以及做好改革失利责任自担的心理准备的,作为职务型——上级任命,而非职业型——专业化管理者,校长很多时候都被视为“官员”‘作为权本型——以权力管理学校,而非能本型——以思想和能力引领学校,校长很多时候都是一副行政派头儿;最为重要的是,作为依附型——依据上级安排办学,而非自主型——按照自己教育思想管理学校,校长施展自己才华,办出自己理想教育的空间是有限的。
民办体制下的校长,相当于股份制企业中的经理,他是高度职业化,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的学校管理者,而非什么官员;其次,在董事会制度下,校长完全拥有教育教学的自主管理权,这种规范化、制度化的职业经理人身份,让名校长可以心无旁骛地办学,可以最大限度地施展自己的管理才华,而不至于有太多的顾忌与掣肘。一句话,民办体制的规范与灵活,让名校长看到施展才华,实现自我教育理想的广阔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