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主体发展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7-12-19

俗话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捏,与之俱黑。”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它的环境建设与学生的主体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对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均能产生主要的影响。因此,优化学校环境,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是学校一项极其主要的工作。
学校环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校环境指影响学校教育的自然环境和按照学校教育发展需要组织起来的社会环境或人文环境。狭义的学校环境是指学校教育直接发生影响的各种因素以及相互作用状态,包括校舍、教育教学物质设备、校风、学风、学校人际关系等。我校优化学校环境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主要采取以下的措施。
一、美化物质环境,关注学生的主体发展
物质环境即所谓的硬环境,是学校建设的基础,也是学生主体发展教育的物质基础。学校物质环境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直接反映出学生所处的文化氛围,有较强的形象性、感染力。学生进出校园,就生活在学校物质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校园的物质环境建设也直接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水平和管理水平。因此我校十分重视物质环境建设,以此关注学生的主体发展。
创设美好的环境,使学生精神愉快,积极向上,这是我校深化课程改革、在体验活动中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项举措。每当植树节前后,每到课余时间,总有学生在活动,为小树浇水、除草,活动丰富多彩,忙得不亦乐乎。养花草,育树木,学生既动手实践,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又获得了种树养花的知识,陶冶了情操。通过师生共同的劳动,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盆一景,墙净窗明,成为一部多彩绚丽的校园文化教科书。多姿的校园艺文化气息,体现了人性化管理,促进了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与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强化制度环境,尊重学生差异发展
从校园文化的角度来看,制度环境是学校组织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称,是学生主体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建立和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建立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是学校环境建设中孕育人文精神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校环境建设中不可缺少的文化资源,能更好的规范和引导学生的行为,为学生的个性成长,即学生的差异发展创造了特有的文化环境,具有重要的文化和价值导向作用。
我们学校重视学校制度环境建设,先后根据学校实际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各班还根据班情,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规范了学生主体发展的过程。
学校还通过加强主题班会、社会实践活动等动态管理,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教会了学生自主教育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全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为了在学生中树立典型,优化个性,培养特长,更为了营造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和明荣拒辱的良好氛围,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我校推出了“学习标兵”、“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学生”“入团评比细则”等评比制度。这样让榜样的力量影响其他学生,同时评比过程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教育和引导。
三、优化精神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精神环境即所谓的软环境,是学校环境建设中的深层结构——灵魂。是学生主体发展的精神动力,也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隐性课程。学校优化的精神环境,能对学生产生无形的感染力量,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处在优化的精神环境中,思想能时时受到熏陶,行为会逐渐文明规范,学习兴趣会日渐浓厚,自觉地产生勤奋向上的具体行动,使自身得到全面发展。
我们在建设精神环境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主体积极参与。我们根据学生的提议,结合学校的特点还布置了学生创作的激励语和警示语,如“脚下留情,因为我怕疼!”、“您的一片爱心,带来我的一片绿荫”、“滴水之恩,涌泉相报——随手关水”、“请你让我滴水不漏”等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我们还注重抓好“四风”建设,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我们在全体教师和学生中宣传教风和学风。我校的校风为:勤学善思,求实创新。我校的学风为:像蜜蜂一样采蜜,勤奋学习,勇于创新,不懈追求;像蚂蚁搬家一样热爱集体,团结合作,各展所长,尽己所能;像雄鹰展翅一样,严于律己,宽容待人,诚实守信。我们学校的校风和学风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为老师和队员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也让校园欺凌事件发生为零。
总之,一所学校的魅力在于它有着丰富的智力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学习、思考、探索、研究的氛围就是一种吸引、教育人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校园文化是学校的重要特征。实践证明,我校以活动为载体,优化校园环境建设,为促进学生主体不断发展的作用正在逐步体现出来。今后我们将继续加深研究,使学校的环境建设逐步计划化、规范化、制度话,更好的促进学生主体得到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