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要抱朴守真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7-05-05
一走进宁阳县磁窑实验小学,就被学校主路两旁的蔚然深秀的花草吸引住了。然而教学楼主楼两侧的校园文化更让人感慨良多。左边墙上是极为醒目的巨幅版面《磁窑实验小学学生十个学习好习惯》,这十个好习惯分别是:
1.在校内外主动讲普通话的习惯。
2.每天书包中都带一本好书的习惯。
3.读书主动标记,并做好读书笔记的的习惯。
4.课间准备好相关课程用书及学习用品的的习惯。
5.建立小本认真记清作业的的习惯。
6.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的习惯。
7.作业有错,不让别人提醒,主动改正的的习惯。
8.写作业养成书写整洁美观的的习惯。
9.课上专心听讲,大胆发言,善于提问的的习惯。
10. 遇到问题主动查工具书、资料或请教的习惯。
由于时间紧促,再加上只顾观瞻感叹该校的文化建设的守真守拙,没有来得及观摩拍摄右边墙壁上的文化建设的内容,料想应该是《磁窑实验小学学生十个道德好习惯》,倘真是这样,就与我的观点相契合了。
这样的文化建设太应该了,在当下的许多校园里太稀缺了。为什么?所举的这十条内容切实可行,不虚华,很能切中当下孩子们学习及道德成长方面的养成教育的要害。而且这十条内容不但适用于小学生,连中学生、大学生以至于成人都适用。
不由得想起了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一句话:“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面对汹涌澎湃的素质教育的改革浪潮,面对着变幻莫测应接不暇的教育观与各类令人眼花缭乱的所谓的教育模式,磁窑实验小学依然用最朴实、最本真的思想在培养孩子们的良好习惯,他们不随波逐流,不跟风而上,不追逐时髦,不见异思迁,所以才创造了一个个的优异成绩。据了解,该小学的德育教育及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是走在了全县的前列。
他们将这二十条良好的行为习惯悬挂在大厅里。我倒是建议将这样的文化建设的内容刻在风雨不能侵袭的石头或是其它版面上,放置在学校门口显眼的位置,让每一名经过的老师与学生天天都能看到它,都能惊醒自己、拷问自己、督促自己、鞭策自己,它们就像是一面面镜子一样,天天照见自己的学习与德育养成的情状,也就是照见全面的自己,每天都能有一个进步,哪怕这个进步是微不足道的。
于是想起了《论语》中曾子的那三句永远不朽的话:“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人就是在这样的反省与自持中不断进步的。也许这样的进步是渺小的,但“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长,日有所长。”学习的事情是要慢慢积累的呀,万万慌不得,急促不得,教育就是要耐心等待!学习需要等待,德育更需要等待!
学校的文化建设是给师生看的,要能润心润身,用一个时髦的词儿讲叫“浸润”,给人以启迪,耐人寻味;给人以警醒,如灌顶的醍醐,让你欲罢不能;要充满了诗意,如化雨的春风。
可是反观我们的教学中充斥着这样那样的功利与所谓的“速度”教育,于是有的人提出了教育要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可揠苗助长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我们的教学中充斥着这样那样的口号,有的学校虽然上了电子屏,可是屏幕上往往就是口号,什么“伟大的行为来源于伟大的目标”,能在我们的孩子们的心田里留下什么?一片空白罢了。倘若追求跑操的整齐划一,喊喊口号倒是可以的,然而教育是来培养人的,断不可以空喊口号。
也有两处学校的电子版屏幕上的格言是不朽的(他们每周一换):
金桥学校这周的格言是“每天喊醒我们的不是闹钟,而是梦想。”
县第一小学的两句话曾经给我留下极深刻的印象“日日行不怕千里远,天天读不怕万卷书”,“瀑布因为得到了自由,所以能自由歌唱”。
教育的目的旨在育人、化人,教育是要融入智慧的,这智慧来源于永远不停地思索,即:且行且思。
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设计|北京校园文化建设|北京校园文化设计|校史馆|华腾恒弈|校园文化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