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美育的力量,学校责无旁贷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7-10-10

众所周知,美是有力量的,没有美育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然而,如何在国民教育体系中赋予美育应有的位置,以更有力的抓手、更具体的评价机制,去培养和提升每一个公民的审美能力,却长期缺少行之有效的方法。(7月25日红网)
全面实施美育教育,激活和展现美育的力量,学校责无旁贷。
新形势下,学校应主动扛起美育教育的大旗,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将美育教育纳入“大德育”的范畴,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美育全过程,引领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让美育的力量“春暖花开”。
学校要开展好美育教育,首先要依据国家美育课程标准,开齐开全美育课程,配齐配强音乐、美术等美育专职教师。还要建立起美育教育监测评价机制,让美育教育不仅“动起来”,更要让美育教育“教得好”。
开齐开全美育课程并不难,关键是如何才能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科学定位美育课程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从此前的成功案例来看,学校开展美育教育,应当以艺术学科基础知识普及、基本技能锻炼为载体,加强艺术体验与艺术实践,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最终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培养学生美育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
美育课程目标的设定,应严格遵循学生的年龄阶段和心理特点,切不可“一刀切”。比如,幼儿园应以培养孩子初步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为目标,引导孩子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使幼儿快乐生活、健康成长;中小学应当以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审美格调、审美理想为目标,激发艺术兴趣,增强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掌握艺术特长和爱好;高等院校应强化艺术实践,注重与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培养具有审美修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要想让美育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就要加强美育课程建设,注重挖掘美育教育活力因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因校制宜,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开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美育校本课程和特色课程,实现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无缝衔接。有条件的学校,可将戏剧、戏曲、书法、风筝、版画、篆刻、泥塑等艺术教育开发为美育校本课程,逐步形成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学校美育特色。
在抓好课堂这个美育教育主阵地的同时,应不断深化美育教学改革,加强美育的学科渗透与融合,挖掘不同学科中丰富的美育资源和价值,充分发挥语文、历史等人文学科的美育功能,深入挖掘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中的美育价值,将美育与各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围绕美育目标,构建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美育育人机制,实现“1+1>2”的良好教育效果。
学校应当发挥美育教育的“龙头”作用,在抓好学校美育的基础上,积极整合社会美育资源。鼓励民间艺人等到学校担任兼职艺术教师,壮大美育师资“力量”;调动艺术院校、少年宫、艺术场馆等社会文化艺术单位在组织、辅导学生美育实践活动方面的资源优势,积极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非遗文化进校园”等公益活动,让美育教育全面开花。
此外,学校还应当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美育作用,积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格调高雅、富有美感、充满朝气、潜移默化的文化环境,以美感人,以景育人,让每一株草木展现美,让每一面墙壁都育人,通过校园文化引导学生发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发现美、学会欣赏美、自觉创造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