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眼、养神和养心”切中校园文化的主动脉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7-05-23
当下,校园物质环境建设往往流于雷同化、格式化、碎片化。商业化、功利化的时代背景,使得一些校园景观简单地“拿来”,肤浅地复制。这些作品的审美结构往往零散而趋于同质化,鲜能忠诚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少有别致、独特的流淌与回味,容易导致人的审美疲劳与麻木。标准的操场,气派的体育馆、图书馆等看上去大同小异,形式雷同,却少了自我。正所谓有了气派,少了气氛;有了物象,少了物趣;有了空间,少了空灵。
校园文化是学校环境、活动、秩序、精神和制度的综合体现,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建设要把握文化灵魂,汇聚师生智慧,融合历史地域资源,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校园文化力争做到“环境养眼、内涵养神、人文养心”。
首先,校园文化须环境“养眼”。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要“让墙壁会说话”。其实,这“墙壁”所代表的,正是学校文化建设中的硬件设施或环境建设。笔者所在的县域内有所村小,是影片《凤凰琴》的拍摄地,校园是“黑屋子,土台子,里面坐着泥孩子”,安于现状的教师则是“土罐肉,树兜火,除了神仙就是我”。显然这样几乎没有文化介入纯天然学校承担的教育是大打折扣的。而与其一山之隔的另一所学校从办学规模及师资配备上几近相同,几十年来该校一直重视校园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数任校长接力静心培育属于自己“肌理”的校园文化:使校园一草一木,一树一石,一墙一画,都有声、有色、有形、有气,其作用不在于单纯的美化,而在于“育人”,在于人与物化的环境之间有信息的传递、有心灵的对话。达到了景观怡人,环境育人的功效。学校不仅培养了十几个颇有建树的科技工作者,还走出了熊召政、刘醒龙等著名作家。当然,“养眼”的校园文化不在于好看,那种千篇一律的电子幕墙、图片及割字除非不可替代,一般情况应尽量回避,同时校园文化也不在于字词的眼球效应,校训、校歌简单化,明白化,通俗化,入耳更入心。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却并不掩柳词意韵之深。“读书为明理,明理为做人”,这些平常字词照样能鞭辟入里。今年暑假笔者随人民网“新丝路中华文化推广及属地采风团”到南亚,走进斯里兰卡Kandy Private School(康提私立学校),校门口树立一块“How happy we are, To meet friends from far away!”(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欢迎牌让我们一行惊诧不已。尽管汉语字歪扭稚嫩,在数码打印大为风行之今日,他们的用心让我们感到特别温暖。附近孔子学院的志愿教师介绍,原本她愿意代劳,但该校校长认为这样做有损康提文化之都之形象。可见真正的校园文化不是外在可见的标语口号那么简单直接,真正的文化是自觉行为背后的思想浸润和文化积淀,是一种内在的精神气质。
其次,校园文化须内涵“养神”。
面子易学,里子难补。学校内涵是什么?说开了主要就是校园人文环境,而人文环境的营造,不是“打补丁”,绝不只是停留在对环境表面的打扮。更重要的是校园里的师生具有人文理念、精神和素养。诸葛亮有句名言:“夫治国者犹于治身,治身之道,务在养神,治国之道,务在举贤……”然养神之道在于寻寄托以致充实,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全面开科开课,不断提高体、音、美、劳等学科教育质量。因为从特定意义上讲体、音、美、劳更能熏陶孩子们的品行修养。才不至于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成为一句空话。众所周知,谈到西方教育伊顿公学是不可迂回的话题,它是英国"精英摇篮"、"绅士文化"最富盛名的贵族中学,在伊顿,体育锻炼与文化学习同等重要,体育不仅是一门课程,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体育就是教育的手段”是几百年来传承不息的教育实践。反观时下我们的一些乡村学校,“美术课,随意画;音乐课,自己唱;体育课,鸭子放”,而一些所谓的重点学校这些课程更多地停留在课表层面上。这种文化如何“养神”?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方面,我们的校长不能让“开科开课”成为口号,同时保障体音美这些“贵金属”不“挪作他用”,造成稀缺师资的浪费;另一方面国家理应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让更多的有为青年从事教育。或许这一举措能让“钱学森之问,不至于成为多年没答案的天问”。
再次,校园文化须人文“养心”。
明代王守仁说:“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通过“养心”以达到润其身、恒其志、贵其德。一所学校的质量既包括教师的执教水准及归属感,也包括社会的认同感,更重要的就是“学生进校来,毕业后”不一样的程度感。
近年来“以人为本”是一个热词,但多大程度付之于实践,我想置身于每所学校的师生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行于花海中,不意识花香。我们欣喜地看到一些学校将一些建筑物做了富含哲理的命名,给了“死”的建筑以生气和灵气,寄托了师生的教育追求和人生态度。有些校园打造的 “书香广场、文化长廊” 颇具情趣,师生身在书香花海之中,满眼书香、满心书味。一言之得、一念之获,引发思考,入脑入心。久而久之,行为多见斯文。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用“价值风景”装点校园文化,需要根据实际提炼培植合身之学校文化,而今我们进入校园大多左右两侧是学校的“丰功伟绩”,少数学校高估了自己的作用,其实,优秀的学生并不完全是由教师教出来的,在很大程度上,学生的成功取决于他先天的素质,就像牛顿绝不是他的老师教出来的一样。对于学生来说,最好的“养心”即是学校教职员工“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一个故事,一个道理,可塑造孩子们的人生,一句话,一种思想,让学生收获未来。
对于教师而言,校长肩负伯乐的使命,需要激发“千里马”驰骋职业疆场的激情,及时捕捉教师中的一些疑难杂症,“成就别人”是校长文化之魂。譬如季节更替学校添置几台雾化机,让老师保护好嗓子,教师集体办公室区域开辟阅览室引领教师“读书成就教书”。关心爱护“朦胧期”的年轻教师,从“输血到造血”引领他们,成就他们“入格、合格到出格”,实现“从技到道”的质变;对于那些不显山不露水的教师,唤醒与点燃他们心中潜藏的“活火山”;建立“骨干教师的蓄水池”,理解、宽容、矫正处于瓶颈期的中老年教师,帮助他们突围。让老师们有归属感和成就感,真正让校内教师“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
诚然,我们说学校过读书节、组织手工作品展览、举办每周人文讲座、开展文体活动、才艺比赛等是校园文化,但它仅仅是校园文化的一个断面,糕点好吃,不能替代家常便饭。文化育人如呼吸,不动声色,细若纤毫,却伴随一生。有品质的校园环境,潜移默化,静水流深,既美观而深具自然气质,能够激发身处其中的人通过敏锐的情感来体验自然的氛围,达到“不言而教”的良好效果。
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设计|北京校园文化建设|北京校园文化设计|校史馆|华腾恒弈|校园文化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