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过滥的检查误了教学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7-04-12
日前,媒体报道“扬州东花园小学学生餐采购价翻倍虚报,校长被停职”的消息,扬州市教育局闻风而动,15日该局向全市教育部门及学校下发了“关于在全市开展中小学、幼儿园食堂管理专项检查的通知”,此举引发民众及网民热议,“通知检查就是过过形式,做做样子,建议突击检查,不定期检查,去前不打招呼,这样才能更真实、更有效。”(5月17日人民网报道)
其实,也别怪网友吐槽,像这样“通知检查”,似乎已经成了某些管理者加强部门管理,杜绝违法乱纪行为的关键一环。事实上内容繁多,次数频繁的检查让教师心烦,让学校疲惫,进而催生厌倦情绪、应付心理,导致检查失去意义。现在的这些教育检查有三大特点:
教育检查、评估的名目繁多。我们身边的检查也确实太多,有学校办学水平评估、食品卫生检查、环境卫生检查、督导评估检查、示范学校评估、素质学校评估、书香校园评估、党风廉政建设检查、校园文化建设检查、校园安全检查、教学常规检查等等。组织检查的上级部门也多,什么人事局,纪检委,卫生局,质量监督局,物价局等等。每次来的领导级别还不一样,县级的,市级的……
不少检查只重形式而不重内容,检查时走马观花。现在“通知—迎检—检查”几乎成了所有检查的固定模式,一听说要检查,师生就开始忙得不亦乐乎。有的检查学校精心准备了半个月,终于来了,几辆车进了学校转了一圈就走了,压根人都没下来。很多检查都要查看档案资料,学校要按要求组档,并且组档要规范,材料要齐全。每次检查,学校得准备数周时间,多的准备数月时间,至少有数十个文件盒档案。这么多档案,检查的同志根本看不过来,所谓的查档案,不过是走马观花,是个形式,走个过场。
不少检查只重数量而不重质量。像督导评估检查,督导档案就明确要求按照检查目录中的47小类整理,每一小类装一盒,检查时要有47盒档案。学校日常进行的常规教学检查强调备课要达到多少节,听课达到多少节,教学反思要写几次,而对质量没有明确的要求。检查通报也重点通报数量。
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简政放权”,教育行政部门是不是也应该减少一些检查呢?学校是以教育教学为中心,教师应该投入到为学生服务的中心去,而学校频繁应付上级教育部门检查,根本没有精力去抓学校常规教育教学管理,这样只会误了学校的教学工作。同时这样的检查,检查不到真实的情况。平时做与没做,做得好与差,都难分难辨。这种检查达不到推动学校工作的目的。
学校检查还是瘦身好。不该来的不要来,和教育无关系的不要来,功能相近的合并检查,检查时复杂的程序也应简化。早在2007年1月教育部《关于规范普通中小学校检查、评估工作的意见》就要求严格控制对学校检查评估的项目和次数。除对学校的一些应急性的检查评估外,凡次年需要进行的检查评估项目,均要报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审定。审定后,不得随意再增加检查评估项目、次数。对未经批准而擅自进行的检查评估,教育行政部门应取消该检查评估项目,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让学校和教师多一点时间和精力,抓一抓教育教学,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成绩。
学校检查还是随机好。现在不少学校采取推门听课,不定时地深入课堂检查教师的教案,检查教师的作业布置及批改情况,检查班容班貌和学生的仪容仪表、室内外卫生情况等等。上级部门的检查也应不打招呼,直奔学校,这样的随机检查才能检查到真实的情况,从而可以鼓励先进,促进后进。学校的检查应该少些形式主义的表面文章,多些实实在在的随机检查。
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设计|北京校园文化建设|北京校园文化设计|校史馆|华腾恒弈